后哨营猫头靴

后哨营猫头靴

【简介】高邑县后哨营猫头靴,是由人工纳缝绣制的一种具有实用性、欣赏性、祈福意义的布艺传统美术制品。根据民间传说和考证,高邑县后哨营猫头靴起源于汉朝刘秀登基之时(公元25年),传至唐宋,流行于明清,至1972年几乎普及,现在穿猫头靴子成为了一种祈福平安的穿戴习俗。高邑县后哨营猫头靴是高邑县各村猫头靴的代表性称谓,分布在高邑县的108个村庄。

【主要产地】河北,石家庄市,高邑县

【民间故事】

后哨营村是高邑县东南部的一个小村,距汉光武帝刘秀登基的千秋台5华里。这里民间流传着猫是虎的师傅,说猫教会了虎的很多本领,唯独没有教虎上树,所以说猫比虎聪明。猫除了具有虎的相貌外,还有独特温顺的一面,所以人们就“比猫画虎”,取其虎的威猛,兼采猫的聪慧温顺,对猫剪铰纸质花样,然后纳缝绣制成各式各样的靴子和鞋。

【主要款式】

后哨营猫头靴子分“靴”和“鞋”两种款式,有高腰、半高腰、平常三大品类,绣花有“猫头”、“花草”、“蝴蝶”三个花色。其中“花草”又有“牡丹”、“石榴”、“荷花”等多种吉祥图案。

【品质特征】

后哨营猫头靴子造型抽象夸张,风格独特,色彩艳丽,具有农民画的特点,每双靴子均为人工纳缝绣制,针线细腻,形象生动,结实耐用,招人喜爱。后哨营猫头靴子除具有其它地方虎鞋的特点外还具有猫的智慧和温顺的特征和形状,有祝福小孩勇猛顽强、聪明可爱、吉祥平安的意思。

【主要价值】

后哨营猫头靴子因其质地优良,花色古朴传统,是河北平原不可多得的民间美术珍品,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欣赏价值,收藏价值、研究价值,被高邑县人民政府认定为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做工流程】

从选用布料开始,先用面糊将面布、里衬和中间草纸粘在一起,贴在平顶房上晒干,此道工序为打夹纸,夹纸晒干取下,按已剪好的靴帮尺寸纸样裁剪靴帮、猫脸,再把剪好的纸质花样用针线缝或粘到猫脸上,接下来用各种色线绣制图案。每双靴子均为人工纳缝绣制,有祝福小孩勇猛顽强,聪明可爱,吉祥平安的意思。

【传承问题】

制作猫头靴子技艺高超者都已70—80岁高龄,最小的也60多岁,普遍眼花耳聋,腿脚不便,不能继续纳绣猫头靴子,而年轻人忙于上班,没有时间学习此项手艺,致使传承人青黄不接,难以维持此技艺的正常延续。

其它特产

更多>>

美食

更多>>

周边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