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ITCZ的增幅作用 热带辐合带的季节变化

2024-06-25 来源:天气网

导语:在气象学领域,ITCZ即热带辐合带,ITCZ是一个低气压带,位于赤道附近,其特点是气流在此区域上升并释放大量热能,进而形成丰富的降雨,而当我们谈到ITCZ的增幅作用时,我们实际上是在探讨这一低气压带在特定条件下如何对大气环流和气候系统产生显著影响,那么大家知道ITCZ 的增幅作用是什么吗?下面就去看看热带辐合带的季节变化吧!

ITCZ 的增幅作用

ITCZ的增幅作用 热带辐合带的季节变化

台风

据大量研究表明,西北太平洋上的台风有76%是在ITCZ系统内形成的,然后脱离ITCZ移出。如果ITCZ跟随台风一起向北迁移,则将造成在台风之后产生大范围、长时间的降水过程,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过程。如出现在盛夏,将可能出现烂夏,对已经成熟的早稻由于遭遇连续阴雨,无法收割和晒干。

如出现在5~6月,则可能形成连续暴雨过程,出现雨汛高峰。如紧跟在深入内陆的台风环流之后,则可能出现特大的、持续的暴雨过程。7203(Rita)台风是西北太平洋上生命史最长、路径最奇特的台风,于7月26日15时在山东荣成登陆。7月27日7~8时再次在天津塘沽登陆,并袭击北京。也是历史上惟一深入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台风。从7月5日生成起到7月30日在黑龙江的中蒙边境消失止,前后持续26天之久。在7203台风北上的过程中,ITCZ也逐渐北移,并于7月25日影响华东、华南地区。受其影响,福建从7月25日起到8月14日长达18天时间只有7月26日、7月31日、8月11日3天没有出现暴雨,其他时间,少者1~4站,多者5~19站出现暴雨。

其中日雨量大于100mm的大暴雨有6天,最大日雨量达240mm(8月10日,平潭)。8月15日、16日雨停两天,从8月17日起又受7209台风的袭击,又出现连续4天的暴雨一大暴雨过程,至8月21日才无雨。从7月25日到8月20日长达26天时间,福建不但没有见到阳光,并且是暴雨不断。时值夏收大忙时期,收割起的早稻晒不干,在田中成熟的早稻因无法收割而在地上发芽。6104(Betty)台风,1961年5月27日21~22时在浙江乐清登陆后,在福建境内维持一个类似静止锋切变的低槽,似乎有ITCZ的影响。

5月31日弱冷空气南侵,与台风带来的暖湿空气交锋而形成大范围、持续三天的暴雨一大暴雨过程,出现福建雨汛高峰。如果ITCZ跟随登陆后深入内陆的台风北上,则将造成持续的特大暴雨。例如7503(Nina)台风登陆后,虽然台风本身强度迅速减弱为热带低压,并继续向西北移到河南省境内,但是由于ITCZ西端跟随台风北上,同时在ITCZ内还有一个热带低压随后移到台湾附近,于是形成台风(7503)-ITCZ-热带低压(台湾附近)与副热带高压之间形成一支长约2000km的低空SE急流。结果导致大量的水汽和能量进入7503台风之中,从而使其残留的热带低压维持其环流和热带系统性质达3~4天之久,造成历史上有名的“758”特大暴雨。

7504(ora)台风登陆后,几乎与7503台风完全相似。这次台风登陆后。ITCZ也紧跟北上,于是导致江西庐山和安徽来安总雨量达700~800mm的特大暴雨。8510台风于8月23日在福建长乐登陆后西行进入湖南,尾随的ITCZ云带既宽又长,白亮密实,结果湖南最大雨量超过500mm。如果ITCZ没有跟随台风登陆北移,一般不易形成持续的特大暴雨。例如7511台风于9月23日18时登陆福建诏安后,由于副高脊线南落,切断了其后续的ITCZ,没有形成低空急流,缺乏水汽和能量供应,台风就很快消亡,它在内陆仅造成中一大雨,这种例子也是比较常见的。

ITCZ的增幅作用 热带辐合带的季节变化

台风

热带辐合带的季节变化

热带辐合带的季节变化主要表现为其位置的南北移动。

热带辐合带(ITCZ),也称为赤道辐合带,是南北两半球信风气流形成的辐合地带,位于赤道附近。其位置随季节而变化,平均而言,1月在南纬5°附近,而7月则在北纬12°至15°之间。这种季节性的南北移动主要受到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影响。由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热带辐合带对于北半球而言,夏季偏北,冬季偏南。这种位置移动的根本原因是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导致热带地区的气候和水文条件发生变化。

具体来说,夏季时,由于海洋上温度高、湿度大,能源充沛,热带辐合带位置偏北,有利于台风生成与发展。相反,冬季时,热带辐合带位置偏南,对北半球的影响减弱。这种季节性的变化不仅影响着热带地区的天气系统,如台风的生成和发展,还影响着全球的气候模式和水文循环。

此外,热带辐合带的季节变化还与其所处的环境因素有关,如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AMOC)的变化、热带海表温度(SST)的变化以及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等现象,这些因素都会影响热带大气-海洋动力学的纬向变化,进而影响热带气候与水文的变化。然而,对于末次冰期以来热带地区气候水文变化过程和机制的理解仍然存在科学上的挑战和未解之谜。

猜你喜欢

热点推荐

你可能感兴趣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