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研究称中国女性终身不育率为5.16% 女性49岁时已基本结束生育

2023-06-29 来源:天气网

天气网讯,你对生孩子有期待吗?你这一生希望有一个或几个自己的孩子吗?相信很多人女性还是希望自己能有个孩子,但前提是得有个幸福的家庭。但往往现在寻找一个能构建幸福家庭的伴侣是非常难的,所以不少人难以走进婚姻。据研究称中国女性终身不育率为5.16%。这个数值是根据“女性49岁时已基本结束生育”来进行分析的。

研究称中国女性终身不育率为5.16%

研究称中国女性终身不育率为5.16% 女性49岁时已基本结束生育

女性终身不育率

国家卫健委下属的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显示,2020年,中国49岁女性的终身不育率为5.16%,低于美国(11%)和欧盟国家(19%)的平均水平。这项研究是基于对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对中国女性终身不育水平进行评估。

这项研究指出,按照人口学常用的统计口径,15~49岁为女性育龄期,由于女性到49岁时已基本结束生育,因而通常以女性49岁时的无活产子女比例衡量女性的终身不育水平。研究主要依托2010年和2020年两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微观抽样数据,通过计算无活产子女比例来估算我国女性不同时期的终身不育水平。

研究结果显示,2010~2020年,各年龄女性的无活产子女比例都在上升,10年间平均提升了约1倍。其中,20~30岁年轻女性的年龄别无活产子女比例上升最为迅猛,10年间提高了10个百分点以上。35岁女性的无活产子女比例从5.39%上升到10.91%,40岁女性则从2.66%上升到7.85%。“较低年龄段女性无活产子女比例的上升反映了婚育推迟的现象,较高年龄段女性无活产子女比例的上升则更多是女性生育水平下降以及终身不育现象增多的结果。”

研究发现,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女性,终身不育率越高。2020年,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和初中的49岁女性终身不育率均已接近5%,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和大专及以上的49岁女性终身不育率分别为6.46%和7.98%。

而且,不同受教育程度女性终身不育率的差距在进一步加大。2010年,大专及以上受教育程度女性无活产子女比例平均比小学和初中受教育程度女性高3.6个百分点,2020年,这一差距已经扩大到近5个百分点。

除了受教育程度,不同地区之间女性终身不育率的差距也值得关注。2020年,城市、镇和乡村49岁女性的终身不育率分别为6.29%、5.50%和3.72%。和2010年相比,城市女性的终身不育率提升了4.68个百分点,乡村女性则提升了3.43个百分点。

其中,北京和上海45~49岁女性的不育率为11.92%和8.18%;东北三省45~49岁女性的不育率分别为8.59%、7.90%和7.11%。“可见,北京、上海、东北三省这些2020年总和生育率低于1.0的极低生育水平省份(市),终身不育率最高。”学者们在论文中写道。

年轻人为何不愿生小孩?

研究称中国女性终身不育率为5.16% 女性49岁时已基本结束生育

生育率低

自从国家全面放开三胎政策后,各大城市相继推出生育补贴措施,开始卖力“催生”,但生育率仍旧上不去。有数据显示,我国2022年的生育率不到1.1,还有专家猜测,2023年的出生人口都不足800万。根据各地出台的生育补贴政策,基本都是给予生二胎三胎家庭的补贴,殊不知,很多年轻人连一孩都不想生。

从全国各地补贴的金额来看,一个三孩之家累计最多可获得的补贴金,从6000元到7.48万元不等。对于各地出台的金钱鼓励政策,不少网友认为,方向就错了,发再多钱也起不到实质性作用。我们可以从现实情况来思考,现阶段的生育主力是85年-95年,但在这个年龄段的人,多数人背着房贷车贷,有的人晚婚,现阶段还在养育第一个孩子,各种压力下根本不想生二胎三胎,与其背负沉重的家庭压力,还不如自己一个人潇洒过,这才是当代年轻人的想法。

其实,网友认为的拿钱鼓励生育确实不可行,毕竟这和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政策因素等方面都有关系,并不是简单拿钱就能解决的问题。

第一,经济因素并非唯一决定生育的关键。虽然家庭经济压力是生育意愿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但它远非决定性因素。现代社会,年轻人普遍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和个人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推迟婚育。在这种背景下,即使拿钱鼓励生育,年轻人也可能更倾向于将经济收益与工作、教育、自我实现相衡量,而不是简单地将经济利益与生育挂钩。

第二,社会因素对生育决策具有深远影响。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社会进步,使人们对子女成长的要求越来越高。长期以来,一孩政策的实施,导致现代家庭结构更为核心化,家庭成员间的关系更为紧密而且更加注重个体的发展。因此,即使提供一定经济激励,年轻人也可能会因为担心生活质量下降以及照顾子女的责任而犹豫生育。一味追求经济利益无法改变社会发展趋势和人们的观念转变。

第三,单一政策措施无法应对复杂的人口问题。拿钱鼓励生育虽然可以在短期内提高生育率,但很难解决长期的人口问题。人口的结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都需要全面考虑。例如,政府可以通过优惠政策提高儿童教育质量,扩大育婴设施建设,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从而为年轻人提供更好的生育条件和更全面地支持。

猜你喜欢

热点推荐

你可能感兴趣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