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2022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发布: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

2022-08-03 来源:天气网

天气网讯,全球变暖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如近年来的极端天气等,都与全球气候变暖有一定关系。缓解全球气候变暖是全人类的问题。据今天(8日)最新发布的《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2)》显示: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此外,2021年我国地表平均气温、沿海海平面、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等气候变化指标打破观测纪录。

2022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发布: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

2022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发布: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

全球气候变暖

2022年8月3日,中国气象局召开8月新闻发布会,正式向社会公众发布《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2)》。

为切实发挥应对气候变化基础科技支撑作用,科学认识气候系统变化的新事实、新趋势,满足国家和区域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低碳发展的服务需求,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组织编制了《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2)》,提供中国、亚洲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新监测信息。《蓝皮书》显示: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2021年中国地表平均气温、沿海海平面、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等多项气候变化指标打破观测纪录。

大气圈

气候系统的综合观测和多项关键指标表明,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2021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1850~1900年平均值)高出1.11℃,是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的七个最暖年份之一;最近20年(2002~2021年)全球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01℃。2021年,亚洲陆地表面平均气温较常年值(本报告使用1981~2010年气候基准期)偏高0.81℃,为1901年以来的第七高值。

中国升温速率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1951~2021年,中国地表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升温速率为0.26℃/10年,高于同期全球平均升温水平(0.15℃/10年)。近20年是20世纪初以来中国的最暖时期;2021年,中国地表平均气温较常年值偏高0.97℃,为1901年以来的最高值。

中国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降水变化区域间差异明显。1961~2021年,中国平均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5.5毫米;2012年以来年降水量持续偏多。2021年,中国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值偏多6.7%,其中华北地区平均降水量为1961年以来最多,而华南地区平均降水量为近十年最少。

中国高温、强降水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趋多、趋强。1961~2021年,中国极端强降水事件呈增多趋势;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极端高温事件明显增多,登陆中国台风的平均强度波动增强。2021年,中国平均暖昼日数为1961年以来最多,云南元江(44.1℃)、四川富顺(41.5℃)等62站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1961~2021年,北方地区平均沙尘日数呈减少趋势,近年来达最低值并略有回升。

水圈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海洋变暖加速,全球平均海平面呈持续上升趋势。海洋变暖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显著加速,2021年全球海洋热含量(上层2000米)较常年值偏高23.5×10^22焦耳,为有现代海洋观测以来的最高值。1993~2021年,全球平均海平面的上升速率为3.3毫米/年;2021年,全球平均海平面达到有卫星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位。

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1980~2021年,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为3.4毫米/年,高于同期全球平均水平。2021年,中国沿海海平面较1993~2011年平均值高84毫米,为1980年以来最高。

中国地表水资源量年际变化明显,近二十年青海湖水位持续回升。2021年,中国地表水资源量接近常年值略偏多;辽河、海河、黄河和淮河流域明显偏多,其中海河流域地表水资源量为1961年以来最多;珠江和西南诸河流域较常年值偏少。1961~2004年,青海湖水位呈显著下降趋势;2005年以来,青海湖水位连续17年回升;2021年青海湖水位达到3196.51米,已超过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水位。

2022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发布: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

全球气候变暖

冰冻圈

全球冰川整体处于消融退缩状态,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消融加速。中国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阿尔泰山区木斯岛冰川、祁连山区老虎沟12号和长江源区小冬克玛底冰川均呈加速消融趋势。2021年,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东、西支末端分别退缩了6.5米和8.5米,其中西支末端退缩距离为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大值。

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呈现退化趋势。1981~2021年,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厚度呈显著增加趋势,平均每10年增厚19.6厘米;2004~2021年,活动层底部(多年冻土上限)温度呈显著上升趋势。2021年,青藏公路沿线多年冻土区平均活动层厚度为250 厘米,是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高值。

北极海冰范围呈显著减少趋势。1979~2021年,北极海冰范围呈一致性的下降趋势;3月和9月北极海冰范围平均每10年分别减少2.6%和12.7%。1979~2021年,南极海冰范围无显著的线性变化趋势;1979~2015年,南极海冰范围波动上升;但2016年以来海冰范围总体以偏小为主。

生物圈

中国整体的植被覆盖稳定增加,呈现变绿趋势。2000~2021年,中国年平均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呈显著上升趋势。2021年,中国平均NDVI较2001~2020年平均值上升7.9%,较2016~2020年平均值上升2.5%,为2000年以来的最高值。

中国不同地区代表性植物春季物候期均呈提前趋势,秋季物候期年际波动较大。1963~2021年,北京站的玉兰、沈阳站的刺槐、合肥站的垂柳、桂林站的枫香树和西安站的色木槭展叶期始期平均每10年分别提早3.5天、1.5天、2.5天、3.0天和2.8天。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沿海红树林面积总体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2020年,中国红树林总面积基本恢复至1980年水平。

气候变化驱动因子

中国平均年总辐射量呈减少趋势。2021年,太阳活动进入1755年以来的第25个活动周的上升阶段,太阳黑子相对数年平均值为29.7±29.7,略高于第24个活动周同期(2010年太阳黑子相对数24.9±16.1)。1961~2021年,中国陆地表面平均接收到的年总辐射量趋于减少;2021年,中国平均年总辐射量较常年值偏少31.5千瓦时/平方米。

中国气溶胶光学厚度总体呈下降趋势,阶段性变化特征明显。2004~2014年,北京上甸子、浙江临安和黑龙江龙凤山区域大气本底站气溶胶光学厚度(AOD)年平均值波动增加;2014~2021年,均呈波动降低趋势。2021年,北京上甸子和浙江临安区域大气本底站可见光波段(中心波长440 nm)AOD平均值分别为0.34±0.33和0.41±0.23,较2020年均有小幅降低;黑龙江龙凤山区域大气本底站AOD平均值为0.30±0.24,较2020年略有升高。

全球气候变暖的危害:

2022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发布: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

全球气候变暖

重绘地球地图

全球70%的淡水都被储存在冰川中。如果冰川融化,海平面将上升大约70米,一些海拔较低的国家会被淹没。根据专家预测,到2050年,北极将完全成为开阔的海洋,只有北极点附近漂浮着零星的冰山。

饥饿的威胁

气温升高不单会从海洋吸取水分,还会从陆地吸取水分,使得内陆大面积干旱,从而粮食减产,饲料也同样减产。粮食和肉类食品将面临匮乏,直接威胁国家稳定。为食物而引起的恐慌和争斗,将不再是落后村落中才会发生的事。

二氧化碳在北极的泄漏

二氧化碳捕捉热量,增加温室效应。北极是世界碳储量的巨大宝库——在冰冻深度储存了高达18500亿吨的二氧化碳。相比之下,由于人类活动,自1850年以来,只有3500亿吨二氧化碳被分配到大气中。在北极,由于气候变暖,永久冻土融化,释放出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变暖。

海洋酸化

海洋吸收、释放大气中过量的二氧化碳(CO2),使海水逐渐酸化,这会杀死大量微生物。海洋温度上升也会破坏大量以珊瑚为中心的生物链。最底层的食物消失,使海洋食物链从最底层开始向上迅速断裂,并蔓延至海洋以外。由于没有了食物,将有大量海洋生物和以海洋生物为食的其他生物死亡。海洋中大量生物死亡,将会污染海洋,同时释放大量温室气体,加速全球变暖,形成恶性循环。

大规模灭绝

地球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灭绝,研究人员发现了灾害和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一些专家确信第六次大规模灭绝始于这个星球。最脆弱的是两栖动物——全球变暖已经被认定是橙色蟾蜍和丑角蛙消失的罪魁祸首。

天气灾害

全球气候变暖使大陆地区,尤其是中高纬度地区降水增加,非洲等一些地区降水减少。有些地区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干旱、洪涝、雷暴、冰雹、风暴、高温天气和沙尘暴等)出现的频率与强度增加。

更加残酷的世界

由于洪水和干旱,许多地区将变得不适于居住。为了寻找新的土地和资源,移民将面对当地居民,这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战争。

相关推荐

今广西雨势加强但高温不减 桂林北海等局部大到暴雨

8月3日国外天气预报:华北黄淮等气温高利于臭氧生成

我国经历史上第二热7月 245个气象站气温破7月历史极值

湖南今晚将迎中等强度降雨过程 长沙高温橙色预警生效中

西安地铁开售日票 一人一票刷卡进出站票卡不回收

2022年8号台风胚胎最新消息 台风“米雷”什么时候生成

猜你喜欢

热点推荐

你可能感兴趣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