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山,位于我国广西省桂平市麻垌镇侧,距市区约35公里,纯属典型的道家丹霞地貌,海拔680多米高。按《桂平县志》、《中国道教洞天福地》、《御订道教大字典》以及大量有关道书记载:白石山,是道教所尊崇的三十六洞天之一的第二十一洞天,号称“白石洞天”。白石山又是历代道教徒的修炼活动,弘道阐教之所!山之奇形怪状,异常雄伟壮观,石峰峦特,拔地而起,包含显示了道家所说的“阴阳”之象,两峰并立,直插云空,势如玉笋朝天,千年古树,貌于天然,奇峰怪石,秀雅雄观!白石山集:幽、奇、雅、险、静于一体。 隋朝初,有道士吴子达诗云:“白石仙山起,洞天帝日乡,精修大道法,平地上云端。”唐道士杨天如诗云:“白石山中灵秀地,阳气刚来合玄机;好教道业欣有望,世人不修待几时。”宋、道士张元章诗云:“居山云白石,卧处即洞天;早晚阴阳字,祈位列仙班。”元道士赵贵和诗云:“浔郡尊白石,道家好禾乡;五行居中外,自然入仙班。”明、桂平县官杨大节曾于悬崖峭壁之上题下“白石洞天”四个一丈方圆的大字,令后人惊吓不已,并有诗云:“乘庆磨崖十八年,聊将名姓立崖前;山间自有生花笔,倩我狂歌塞洞天。”清顺治年间桂平县官蒋松志诗云:“石峰晴起拥双环,云际参天不可攀,地劈灵源称洞府,天留图画出名山。”清康熙桂平县官李日彤诗云:“白石山高瞻远景,心旷神怡对浔城;道家仙境真玄妙,只惜此身居仕铭。”清乾隆年间桂平县官吴志绾诗云:“千寻起律兀,中秀此为断;卓菀孤翠顶,独写风和月。”清嘉庆年间桂平县官黄体正赠道士陈清宗诗云:“白石洞天即仙境,悟道修真露帝庭,升天不信无阶级,透出风云数十层。”由此可见,白石山的确是道家修真悟道之仙境——洞天灵窍所在也! 漱玉泉 寿圣寺后峭壁下有圆珠池,又称漱玉泉。这是一眼方圆约2米的山泉,传说过去每到晨昏寺僧敲响钟鼓之时,泉水便会象滚水似的涌起。清同治《浔州府志》也有这样的记载,但据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实地考察,此说纯属牵强附会。明崇祯十年(1637年)七月廿三日,徐霞客专程到白石山考察,他在游记中谈到了这件事:“峭壁下有圆珠池,水自半崖滴下者,下秋圆潭承之,无他异也。……按志:山北有漱玉泉,而《西事珥》与《百粤风土记》俱谓其泉闻钟鼓则沸溢而起,止则寂然,诧以为异。余谓泉之沸寂,自有常度,乃僧之侯泉而鸣钟鼓,非泉之闻声而为寂沸之。及抵白石,先询之三清观,再征之白石寺并漱玉之名,不知何指,而闻钟泉沸之说,山僧茫然。洵皆好事之言也。”经过后人长期观察,证实徐霞客的记述是科学的、准确的。而泉水清澈见底,四时不涸,且甘甜可口,游人至此,口干舌燥,钦之不啻琼浆玉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