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记锅子饼

桑记锅子饼

【简介】沾化桑记锅子饼,为中华传统名吃,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其制作工艺历史久远,2008年6月列入沾化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主要产地】

背景故事

  中国文献对"饼"的记载,最早见于《墨子·耕柱篇》。因"饼"的制作原料,大都是北方农作物小麦、玉米等,故吃"饼"的习惯在北方较为普遍。据历史文献资料记载,距今近2000年的魏晋时期,齐鲁之地就有炉饼、烀饼、汤饼、笼饼、环饼等。晋代来皙的《饼赋》:"齐人葱味调和,柔若春绵,煎至黄酥,香飞散而远偏,行人垂涎于下风,擎饼者舐唇,立侍者干咽。"至今读后令人唇齿留香。可见在当时齐人的做饼技术就已非常成熟。但是锅子饼是尊贵上佳食品,直到北宋时期仍为宫廷御食,金宋战争爆发,宋皇帝被俘,幼帝被迫迁都,御厨们四散流落,从此锅子饼落户民间。

  相传在明朝末年,沾化流钟有位姓桑的做饼人,在继承父业做饼的基础上,按照当地人的口味,调制饼馅儿,融饼和包子的优点为一体,做成一种新的独具特色的面食,深受广大顾客喜爱,遂得名流钟口锅子饼。其做工精细,技艺娴熟,食之酥而不硬、香而不腻、味鲜可口、老少皆宜,久负盛名。饼呈圆形,面皮是用非发酵面做成,薄而松软。一般有素馅儿、荤馅儿两种。素馅儿主要由有菠菜、韭菜、黄瓜、青辣椒、鲜虾米、豆腐皮、粉条末、鸡蛋等食材制作;荤馅儿主要由猪肚、辣肠、鸡丁、肉丝等食材制作。素馅儿、荤馅儿各有其长,各有其味,各有特色。锅子饼皮酥软可口,馅儿多而咸淡适口,吃起来香而不腻,既饱腹又解馋。

  到清朝中后期,锅子饼技术已臻成熟,当时流钟村位于沾化县与滨城区交界处,濒临徒骇河,在流钟大桥未修建之前,为一渡口,因此,流钟村原名又称"流钟口",南来北往的商贾往往云集于此,街面上店铺鳞次栉比,餐饮服务业日益兴隆。做锅子饼的店铺也有好多家,其中尤以桑记锅子饼最为出名。

  流钟桑记锅子饼的创始人叫桑吉祥,系沾化县原流钟乡桑家村人。其岳父张凤和一生从事烙饼行业,并在流钟街知名度很高,桑吉祥一直跟随岳父从事烙饼行业,学其手艺。后便在流钟街单独开设锅子饼店铺,当时用小麦面搀玉米面烙大饼,摆摊出售,用于养家糊口。由于其经营有方,童叟无欺,生意非常红火。于是开设门头,创立门户,取堂号"增德堂"。意寓积德行善,发扬光大。桑家育有三子一女,第三子桑寿山继承父业,在烙大饼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单用小麦粉和面,干柴温火、平底铁锅烙制,所烙面饼,薄如纸且柔韧香脆,大火炒菜,用饼皮儿卷馅,刷上香油微煎,香气扑鼻,沁人心脾,美味可口的锅子饼深受顾客青睐。一传十,十传百,大家争相到"增德堂"来吃锅子饼。"增德堂"在方圆几十里出了名。后来流钟口简称流钟,流钟口锅子饼也随之简称流钟锅子饼。


发展

  改革开放后,桑家后人重操旧业,分别在沾化区城、流钟、泊头、下洼、永丰、冯家、滨城区三河湖镇等地,先后挂起"桑记流钟锅子饼"牌子开店经营。馅儿的原料更为广泛,如虾仁、鱼丁、鸡片、肉丝、荠菜、香菇、木耳、豆腐等。如今已开发出虾仁、辣子猪肠、麻辣鸡丝、辣子肉丝、苜蓿肉、三鲜、蛤肉、豆腐、豆芽香菇等十几种特色饼馅儿。为适应不同食者的口味,饼皮也做出了新花样,原先饼皮单用小麦面,现在开发出小麦面、小米面、玉米面、荞麦面等几种面混和而成的饼皮。原本的小本谋生生意已经变成品牌快餐,民间肆舍饱腹之物成了雅堂美食。现今流钟锅子饼驰名华夏,北京、天津、济南、青岛、东营等地,常有顾客慕名前来品尝。桑记流钟锅子饼的第四代传人桑新忠,准备重新启用老字号"增德堂"注册商标,规范锅子饼的制作工艺,科学配置各种食材,严把食品标准关,把这一行业进一步做强做大。

山东其它特产

更多>>

滨州美食

更多>>

滨州周边景点

济南特产 青岛特产 淄博特产 德州特产 烟台特产 潍坊特产 济宁特产 泰安特产 临沂特产 菏泽特产 滨州特产 东营特产 威海特产 枣庄特产 日照特产 聊城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