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台风眼形状的大小 台风眼是高压还是低压

2024-06-19 来源:天气网

导语:台风眼形状的大小,实际上是台风强度与结构的直观体现,一般而言,台风眼的形状并非固定不变,它会随着台风的发展和移动而发生变化,当台风处于初生阶段或强度较弱时,其台风眼往往较小,形状可能不规则,边缘模糊,这是因为此时的台风尚未完全形成,能量分布不够均匀,导致台风眼无法形成稳定的结构,那么台风眼是高压还是低压?下面就一起去了解了解吧!

台风眼形状的大小

台风眼形状的大小 台风眼是高压还是低压

台风眼

台风眼是台风发展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是由台风眼壁所围成的一个区域,在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图上,一般可以见一个类似眼睛的黑区,其形状多呈圆形,其次是椭圆形。少数有两环的同心圆,个别台风眼也有如卵形、多边形、马蹄形等。23日21:30登陆福建长乐时出现12级以上强风,在莆田市湄洲湾一艘外轮,曾观测到高达70m·s~'的阵风。

7908(Hope)台风,眼区非常清晰,呈圆形,很小,这也是一个很强的台风,8月1日02时台风中心气压达900hPa,位于巴士海峡以东。台风眼也非常清晰,但眼区较大,是一个比较强的台风,位于台湾以东海上。8112(Thad)台风卫星云图,台风眼很大,似伞形,为一般强度的台风,当时位于日本以南的太平洋上。

台风眼是高压还是低压

台风眼是低压区域。尽管台风眼周围存在强烈的上升气流,但在台风眼内部,由于上升气流聚集到高空后向四周扩散,形成了下沉气流,使得台风眼上空的气流堆积,产生了下沉气流的现象。这种下沉气流的存在,使得台风眼内部的风力很小,天气晴朗,平均直径约为40千米。

台风眼的形成是由于台风内的风以反时针方向吹动,导致中心空气发生旋转。旋转时产生的离心力与向中心旋转吹入的风力相互平衡抵消,使得强风无法再向中心聚合,从而形成了台风中心数十公里范围内的无风现象。这种平衡状态使得台风眼内部的气压降低,形成了低压区域。

综上所述,台风眼是低压区域,尽管其内部存在下沉气流的现象,但这是由于外围气流无法汇集到中心台风眼而导致的。台风眼的形成和维持是由于其内部的特殊气象条件,包括风力的平衡、气压的降低以及气流的运动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

台风眼形状的大小 台风眼是高压还是低压

台风

台风为什么有眼睛

台风眼即台风中心,是发生在热带海洋上的强烈天气系统,从外围到中心逐步增加,但到了直径数十公里的中心区域内,风力迅速减小,降雨停止,这就是台风等热带气旋中特有的“眼”。

风暴的风眼大致为圆状范围,风眼周围环绕着眼墙(或称眼壁),即一环状的强烈雷暴,是气旋中气候最为恶劣的地带。

台风眼的形成,是由于台风内的风是反时针方向吹动,使中心空气发生旋转,由此造成的离心力与向中心旋转吹入的风力互相平衡抵消,使强风无法向中心聚合,因此形成台风中心几十公里范围内的无风现象。

台风眼内虽是好天气,但海上的浪潮却非常汹涌。这是因为台风中心的气压均比四周低的缘故。因此在台风登陆的地方,往往引起很高的浪潮,造成很大的损害。

台风眼可呈封闭眼区、圆形眼区、类圆眼区、多边形眼区、开放眼区和同心眼区,其平均直径约为45公里左右,最小直径为10公里~20公里,大的可达100公里~150公里。即使同一台风,在不同时刻台风眼的直径也不同。在大多数情况下,台风眼的大小会随台风的增强而呈逐渐缩小的趋势。

当台风眼通过某地时,常被误认为台风已过去,实则此时正在台风眼内,约二三十分钟后,狂风暴雨又会再度出现,台风眼经过前与经过后之风向恰恰相反。

台风的暴风范围相当大,气象雷达无法看到它的全貌。虽然现在气象卫星可以在高空观测,显示出整个台风中上层的形状,却无法看到内部的详细情况。

在天气图上,我们仅能用密集的圆形等压线来表示台风的位置和暴风范围。从气象卫星所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出台风中上层大致呈圆形并含螺旋状旋转着的云,在北半球是以反时针方向旋转,在南半球则是顺时针方向旋转,而在中央部位有时可以明显地看出无云的台风眼,云的旋转情形可以代表风的吹向。

猜你喜欢

热点推荐

你可能感兴趣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