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小尺度的强台风 台风对人类造成的危害

2024-06-18 来源:天气网

导语:可能很多人还是不太清楚小尺度的强台风是什么样的,其实小尺度的强台风通常形成于热带洋面,受到复杂的大气环流和海洋条件的影响,由于其尺度较小,这类台风在形成初期往往难以被传统的气象观测手段所捕捉到,增加了预测和防范的难度,而且小尺度的强台风在发展过程中,能量集中且释放迅速,这使得其风速和气压变化极为剧烈,强风带来的破坏力极大,不仅可能摧毁沿海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还可能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同时,台风带来的暴雨也可能引发洪涝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小尺度的强台风

小尺度的强台风 台风对人类造成的危害

强台风

据事后外推分析,5903(Iris)台风中心大约位于22.0°N、119.9°E,中心气压965hPa,最大风速50m·s-¹,达到强台风标准,但据当时现场的国外警报,仍为强热带风暴强度,中心气压985hPa,风速30m·s-¹。

然而当时福建沿海几乎没有一点台风影响前的征兆,尤其是厦门气象台的主要气象要素所反映的是一种正常天气现象,东南风2级(4m·s-¹),海平面气压1001.8hPa,△P₃-1.9hPa。即使非常靠近台风中心澎湖列岛,风力也只有3级(6m·s-¹)。惟一有台风征兆是台湾南端的恒春,东南风8级(18m·s-1)和大雨,这可能就是台风核心云团引起的。然而当时没有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图,根本无法判断其强度。但从周围的各种气象要素变化,可见其范围之小。这次台风事后得知,它是8月23日04时,在厦门登陆的。

厦门市22日23时之前风力仍然不大,到23日0时起风力猛增,23日02时风力达12级以上,由于事发突然,台风猛袭,厦门气象台的测风仪被吹毁。电信中断后,厦门气象台的气象资料无法传出,以致在23日02时,在常规的天气图上一片空白,其相邻不到100km的崇武气象站和东山气象站几乎反映不出一个中心风力达12级的强台风征兆,这是一个典型的微型强台风。这时距台风登陆后一小时,厦门气象台仍然缺报,惟一能反映台风征兆的是漳州气象站,中心气压991hPa也不能反映强台风的征兆,惟一有表现的是△P₃为一9.2hPa,由变压风就可能产生12级以上的强风,但是台风范围极小,登陆后迅速减弱,继续向内陆移,没有造成很大风力。

给出外推的各次台风位置和强度,这都是事后的分析,如果事前能知道就好了。但从实况表明,这次台风进入台湾海峡后,一方面强度突增,另一方面移速加快,这是形成12级以上强风的两个原因。这种小台风,由于范围极小,海上资料奇缺,有时几乎分析不出,例如1967年7月31日14时在福清登陆的一个小台风是事后被“追认”的,一直到小台风中心达到平潭时才发现近中心最大风力已达12级。1967年7月31日08时和14时地面天气图,可见,一直至7月31日14时才有反映,这时台风中心已经登陆了。1973年9月14日04~05时在海南省琼海县登陆的微型强台风更为典型。

1973年9月13日20时地面天气图,可见范围极小,当时台风中心位于18.9°N、112.5°E,《台风年鉴》中给出的近中心最大风速为60m·s-',最低气压为930hPa,若此,那当然会引起重视,其实这都是事后据登陆海南岛后获悉的强度,向前外推而编的。当时的中心到底多强,是不知道的,当时业务工作定位所用的中心气压是980hPa,风速是30m·s-¹。当时实况是台风外围约100~200km的气象报告几乎看不到有大于2m·s-¹的风速。9月14日02时,业务定位是19.1°N、111.2°E,气压970hPa,风速35m·s(《台风年鉴》中分别改为925hPa,60m·s~¹)。1973年9月14日05时地面气压场分析,范围很小,如以1000hPa等压线作为其外围,其直径大约只有110km。

这次台风于9月14日04~05时,在海南省琼海登陆,琼海县及其西南侧的鸟石、营根等气象站气压自记曲线,如按曲线外延,在04时50分取为尖谷点,其中心气压值大约在917~937hPa之间,观测到10分钟平均风速为48m·s-¹,以后风向风速仪被吹毁,据海南省气象台估计近中心最大风速可能在55~59m·s-,另有估计可能达65m·s-'以上。台风在琼海县登陆时,12级以上大风区范围大约只有50~80km。台风进入海南岛中部时,12级以上大风范围缩小到20km左右。

这种微型的强台风往往由于常规的气象站仪器被吹毁,准确的最大风速经常测不到,5903台风如此,7314台风也是如此。同时,经过事后修正,或以登陆时的实况再向前推修正原有定位资料(包括中心位置和最大风速、最低气压),非当班者难于理解现场预报的难度,这对后人如何去研究这种奇特的微型强台风似乎是不利的,如能把现场的实况如实反映,可能对于研究更有用。由以上分析可见,台风尺度大小差异很大,对于现场预报来说,尺度小的台风预报难度比大台风要难得多,因而常因预报不及时,强度估计不足,造成的损失比大台风更大。

例如,对福建来说,一次台风过程造成伤亡人数最多是5903的小台风。有时甚至还会漏掉,到台风登陆时才发现其存在,例如以上多次提到的6708台风。实际上台风的尺度谱是连续的,自从气象卫星投入到预报业务中应用之后,观测到的大量事实表明,在热带存在着各种尺度的台风和热带风暴,从不到10km的热带小气旋一直到1000km以上的大型台风,如果用最外围的闭合等压线表示台风范围,在西北太平洋上大台风的面积相当大,如以上分析的6123台风,几乎占据大半个西北太平洋。

小台风有时在天气图上几乎不能发现,虽然卫星云图能揭示小台风的存在,但根据中心密蔽云区大小和发展类别估计出的最大风速又大大偏小,实际上小范围内有时可达到非常强的风速,要准确预报这种小台风可能达到的强度和活动,目前还有很大困难。5904(Joan)台风,这是西北太平洋几个特大的台风之一,8月29日08时~14时,台风中心移到距台风以东约150~300km的海面,近中心最大风速高达100m·s¹。8月30日中午在福建惠安登陆时,中心最大风力仍达12级以上,但其损失则较轻微,除预报准确外,还因为台风范围广,早在台风中心登陆之前,沿海就受台风外围的影响,以后随台风的逐渐逼进,风力一阵紧一阵,人们的思想和防台抗台准备也随着“魔高一丈,道高一尺”,因而,由于事前防御较好,能把台风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至少是保证不死人或少死人。

小尺度的强台风 台风对人类造成的危害

强台风

但是小台风往往带有突然袭击的特点,不但是台风来临之前24小时,甚至是前几个小时都难于感觉到其存在,因而,有时除预报不准外毫无抗台防台准备,是造成重大损失的原因。早在20世纪50年代,锐尔根据在加勒比海地区观测到的事实,曾提醒人们要特别注意发生在东风波内的范围小、强度大的飓风造成的危害,并深刻指出,加勒比海有不少重大灾难是由小而强的飓风造成的。

如今,又过了半个世纪,随着观测,探测技术和手段的进步和多样化,大部分范围小的台风根据卫星观测,能发现其存在,然而对其强度的判断仍然有很大困难,特别对一些忽消忽长的变化,更是一筹莫展。有时当它处于减弱的时段,误认为消了,把警报解除了,结果又发展了,来个回马枪,其造成的损失在某种意义上说比事前不发警报更严重。9610热带风暴过程预报失误就是一个十分惨痛的教训。再如9806强热带风暴,9月19日早晨在东海上,据卫星云图观测,似乎是处在消散中,可是9月19日上午热带风暴中心到达浙江省东北侧近海时,又突然发展加强,19日下午其中心靠近嵊泗时,该站平均风速高达37m·s-',达到13级风力标准,这时已不是强热带风暴,而是标准的台风。

如果在19日早晨见到云团消散时,把警报解除了,其后果将是不堪设想。实践表明,这种小而强的或者是死而复活的台风,在我国漫长的近海区都可能发生,作者在此反复强调,虽然看起来技术含“金”量不高,但它却比技术含金量高的具有更大的意义,必须切记之。

台风对人类造成的危害

台风给广大的地区带来了充足的雨水,成为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关系密切的降雨系统。但是,台风也总是带来各种破坏,它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的特点,是世界上最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

台风的破坏力主要由强风、暴雨和风暴潮三个因素引起。

1、强风

台风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库,其风速都在17米/秒以上,甚至在60米/秒以上。据测,当风力达到12级时,垂直于风向平面上每平方米风压可达230公斤。

2、暴雨

台风是非常强的降雨系统。一次台风登陆,降雨中心一天之中可降下100-300毫米的大暴雨,甚至可达500-800毫米。台风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是最具危险性的灾害。台风暴雨强度大,洪水出现频率高,波及范围广,来势凶猛,破坏性极大。

3、风暴潮

所谓风暴潮,就是当台风移向陆地时,由于台风的强风和低气压的作用,使海水向海岸方向强力堆积,潮位猛涨,水浪排山倒海般向海岸压去。强台风的风暴潮能使沿海水位上升5-6米。风暴潮与天文大潮高潮位相遇,产生高频率的潮位,导致潮水漫溢,海堤溃决,冲毁房屋和各类建筑设施,淹没城镇和农田,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风暴潮还会造成海岸侵蚀,海水倒灌造成土地盐渍化等灾害。

猜你喜欢

热点推荐

你可能感兴趣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