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大尺度的强台风是怎么样的 超强台风是如何形成的

2024-06-17 来源:天气网

导语:大尺度的强台风是怎么样的?大尺度的强台风是一种具有极高破坏力的自然现象,其影响范围广泛,风力强劲,常常伴随着暴雨和风暴潮,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构成严重威胁,而且从气象学的角度来看,大尺度的强台风通常指的是那些中心风力超过一定标准,且影响范围覆盖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台风,这类台风在形成过程中,会不断吸收周围海域的热量和水分,逐渐壮大并增强,一旦形成,它们会沿着特定的路径移动,对沿途地区造成严重影响,接下来就随着小编一起去看看超强台风是如何形成的吧!

大尺度的强台风是怎么样的

大尺度的强台风是怎么样的 超强台风是如何形成的

台风

台风尺度与强度之间,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台风的尺度可以很大,如1961年23号台风,是发生在西北太平洋上一个范围很大的台风。西北太平洋大部分洋面都在其影响范围之内,日本对外广播称为特大的超级台风。9月12日05时,据飞机探测中心最低气压达872hPa,《台风年鉴》中9月12日08时确定的中心气压为888hPa。

这次台风过程,近中心最大风速达80m·s-'以上持续120小时之久,其中达100m·s'的时间持续60个小时,是西北太平洋自1949年以来5个最强的台风之一,虽然近中心最大风速没有达110m·s-¹的极值记录,中心最低气压是接近到870hPa的极值记录,而其范围则是最大的。9月12日当年22号强台风正面登陆福建省,危害很大。因此当时福建有关部门听到日本的广播之后,通过广播电台广播福建省将再受到23号特大台风的袭击。尽管福建省气象台已做出预报,23号特大台风将在太平洋上转向,不会影响福建省,他们还是担心,所以自拟广播稿,供作广播电台广播。

1956年8月1日在浙江象山县登陆的台风,也是一个大台风,图4-20为1956年7月31日20时地面天气图,可见范围极广,如以其外围1000hPa闭合等压线定之,西达105°E的贵州省内,东到132°E附近的南大东岛,东西范围跨达27个经距。如以995hPa等压线的外围为准,其东侧在130°E,西侧在115°E,东西长达15个经距,范围如此巨大的台风,的确是很少见的。

当时台风中心位于23.9°N、126.5°E,近中心最大风速为70m·s-¹(在此之前,7月30日14时、20时均达90m·s¹。7月31日02时85m·s¹、08时80m·s-¹、14时75m·s-¹),中心最低气压达920hPa(在此之前,7月30日14时、20时,7月31日02时、08时、14时分别为905、906、911、915、917hPa),可见其中心强度之强。8月1日24时,台风中心在浙江石埔登陆时,该站最低气压达914.5hPa,是登陆我国大陆的台风中气压最低的一次。

大尺度的强台风是怎么样的 超强台风是如何形成的

台风

超强台风是如何形成的

当我们谈论超强台风的形成过程时,其实我们正在讨论一个非常复杂的气象现象。在台风从热带低压区开始发展到超强台风的整个过程中,涉及到许多物理和气象学的因素。以下,我将尽可能简洁明了地介绍这一过程。

首先,要形成超强台风,必须有一片海洋表面温度足够高(通常需要达到26.5摄氏度以上)的海域。这是因为,海洋的热量是热带气旋形成的重要能量源。温暖的海水通过蒸发,将能量以水蒸气的形式输送到大气中,当水蒸气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会凝结为云滴,同时释放出热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潜热。这部分热量能使周围的空气加热,使其密度降低,进而形成上升气流。

其次,台风的形成还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这样才能保证上升气流不会被打散。另外,地球的自转效应也会影响台风的形成,它可以使得风流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从而形成旋转的台风。

在满足这些条件的情况下,热带低压区就可能逐渐发展成为热带风暴,再升级为强热带风暴、台风,最后达到超强台风的级别。然而,要达到超强台风的级别,需要的条件会更为苛刻。除了海洋表面温度高、大气环境稳定外,还需要低层风切变小(即风速和风向的垂直变化要小)。

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满足了上述所有条件,也不能保证一定会形成超强台风,因为台风的形成和发展还受到很多其他复杂因素的影响。然而,当超强台风形成时,它会带来巨大的破坏力,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威胁。

猜你喜欢

热点推荐

你可能感兴趣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