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判断台风强度的基本方法 台风大多数发生在什么纬度

2024-06-17 来源:天气网

导语:判断台风强度的基本方法是一个专业且复杂的过程,主要也是因为它涉及到对台风多种物理特性的综合分析和评估,首先,气象学家会密切关注台风的气压变化,而且台风强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中心气压的降低程度,气压越低,通常意味着台风越强,通过对台风中心气压的连续观测,可以初步判断出台风的强度和变化趋势。其次,台风的风速和风力也是判断其强度的重要依据。台风的风速通常通过卫星遥感和地面观测站点的数据来获取,那么大家知道台风大多数发生在什么纬度吗?下面就去了解了解吧!

判断台风强度的基本方法

判断台风强度的基本方法 台风大多数发生在什么纬度

台风

台风在发生发展过程中经历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然后又朝减弱趋势逐渐降为热带低压直至消失。判断其阶段划分和强度标准主要是根据台风近中心的最大风速,其次是气压。卫星云图上的云型特征,也是判断台风阶段划分和强度的重要标志。

风速当热带低压中心最大风速加强到≥17.2m·s-`时称为热带风暴(TropicalStorm)。WMO台风委员会按其出现前后日期进行编号(编号范围东自180°,西到南海;南自赤道0°以北的西北太平洋),我国另外进行编号。同时美国关岛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ointTyphoonWarningCenter,缩写为JTWC)给一个台风代号(名称)①。当热带风暴中心最大风速≥25m·s~'时,称为强热带风暴(SevereTropicalStorm)。当强热带风暴中心最大风速≥32.7m·s-¹时,称为台风(Typhoon)。

我国在1989年以前,将国际上定为热带风暴和强热带风暴的均称为台风,而将国际上定为台风的称为强台风,自从1989年采用国际标准之后,不再有强台风之分。在海外仍有强台风之分,不过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通常是把台风近中心最大风速≥50m·s-¹,台风中心最低气压达950hPa以下者称为强台风。美国将中心最大阵风≥65m·s'称为超级台风(见第2页脚注)。与风速相对应的还有一个风力等级,我国目前只划分到12级,12级以上不再划分,但海外目前用17级分法,具体划分如下表,当风速大于61.2m·s-'时,就不再划分了。

据1949~1985年对西北太平洋551个台风近中心最大风速的统计,台风中心最大风速达110m·s'的有1个,达100m·s-1的有5个。而以近中心最大风速达35~50m·s-¹的居多,占57.1%;55~75m·s-'者占34.1%;75~95m·s-'者占7.1%;≥100m·s¹者占1.1%。其中1958年《台风年鉴》序号为27据1949~1985年对西北太平洋551个台风近中心最大风速的统计,台风中心最大风速达110m·s'的有1个,达100m·s-1的有5个。而以近中心最大风速达35~50m·s-¹的居多,占57.1%;55~75m·s-'者占34.1%;75~95m·s-'者占7.1%;≥100m·s¹者占1.1%。其中1958年《台风年鉴》序号为27华盛顿山为最大,达103m·s-¹。

气压气压是判断台风发生发展各个阶段的重要参考数据,但不是划分等级的标准。一般说来,中心最低气压≥990hPa是热带风暴,在849个编号的台风中共有211次,占24.8%。其中中心气压1004~1000hPa的热带风暴有36次,占4.2%。中心气压在989~980hPa之间的,一般是强热带风暴,共有145次,占17.1%,但其中也有一部分是热带风暴程度,例如9012(Yancy)台风,近中心最大风速减弱到热带风暴标准时,其中心气压最低值仍较长时间维持在985~980hPa之间。

中心气压在979~970hPa之间,最大风速一般都是等于或大于35m·s-¹的台风,共有126次,占14.8%,但也有少数如按风速标准划分,仍在强热带风暴之列。中心气压在969~950hPa之间,一般对应的台风近中心最大风速在35~50m·s-¹之间,共有130次,占15.3%。中心气压在949~920hPa之间,对应的台风中心最大风速可达50~75m·s~¹,共有144次,占16.9%。中心气压在919~900hPa之间,对应的台风近中心最大风速可达75~95m·s¹之间,共有50次,占7.1%。中心气压在899hPa以下,共有33次,占3.9%,其中最低值是1979年10月12日14时的7919(Tip)台风达870hPa,当时位于16.7°N、137.7°E。

然而对应的近中心最大风速为80m·s-¹,而1958年9月24日近中心最大风速达110m·s-'的TyphoonIda,其中心最低气压为878hPa。这也证实,台风中心的最低气压与最大风速不一定完全对应。尽管如此,台风中心最大风速和最低气压之间仍有一定关系可供参考,如表4-3.表4-4为世界各地卫星云图自从卫星云图投入台风业务预报之后,通过实践,逐渐认识到卫星云图的云型特征,对于判断台风中心强度有很大帮助。自从西北太平洋1989年飞机探测取消后,海洋上台风强度的判断主要是依据卫星云图的云型特征。

如果在明亮的密蔽云区范围内有形如“O”的黑眼,其外围有向外流出的卷云羽,是强台风云型,如图4-1所示。这是一种常见的强台风云型。有时即使台风云型范围不大,但有明显的台风眼存在,是小眼强台风云型,如图4-2所示的8309(Ellen)台风。当时台风中心位于17.8°N、124.4°E,中心最大风速60m·s-¹,中心最低气压为928hPa。如有较小的密蔽云区环绕中心小眼,其外围有云带AB和CD环绕,是强台风的又一种云型。这是8521(Dot)台风,当时位于14.1°N、133.8°E,近中心最大风速60m·s-¹,中心最低气压900hPa。

如果台风中心眼区范围较大,中心密蔽云区较小,其外围有数条云带环绕,是中等强度的台风,如图4-4所示。台风中心附近风速40m·s-¹,气压970hPa左右。如果台风圆形云区范围很小,但螺旋结构清晰,中心有小眼,仍然是具有一定强度的台风,这是8511(Odessa)台风,8月27日08时中心位于28.0°N、141.2°E,近中心最大风速40m·s-¹,最低气压965hPa,是一个连续云区仅4×10⁴平方千米,直径大约不到200千米的微型中等强度的小台风。如果有大范围的中心云区,外围南北各有云带,但云体结构松散,圆形台风眼较大,且成双环,也是强台风的一种云型,如8219(Ken)台风,9月20日08时,台风中心位于20.9°N、124.3°E,近中心最大风速55m·s-¹,中心最低气压941hPa。

如果台风云系由圆形变成为圆弧状云区,开口大眼,是轻度台风云型,如8218(July)台风,9月10日08时IR云图,中心位于圆弧云边界的晴空区X处。即24.8N、133.7°E,中心最大风速35m·s-¹,中心最低气压965hPa,当时台风处于减弱中,这种云型是台风在初生或衰亡阶段较常见的特征。如果有一个近似圆形的白亮云团,无眼,外围螺旋云带不甚明显,则是初生的热带风暴的特征。当时热带风暴中心位于6.8°N、136.6°E,近中心最大风速20m·s~¹,中心最低气压995hPa.如果在相距较近的距离内同时有3个云团存在,一般是热带风暴发展的初期,强度比较弱,如7513(Doris)热带风暴,10月4日08时位于16.4°N、112.2°E,近中心最大风速20m·s~¹,中心最低气压995hPa。

应该注意的是,这种云型波及范围很大,同时在3个云团深对流最强之处,往往会比中心所在处风速更大,雨量更猛,要根据云团强度判断风速雨量大小,而不能以热带风暴中心强弱来判断。如果是两个深对流发展很强的云团旋转扭合衔接在一起,虽然有时不一定有眼,但也是一个强台风云型,如8418(Agnes)台风过程1984年11月4日08时IR云图。当时台风中心位于10.0°N、130.0°E,中心最大风速50m·s-¹,中心最低气压926hPa。

如果有密蔽云区,中心没有眼,外围有一条AB云带环绕,其结构看起来还比较松散,一般是一个强热带风暴,如8006(Ida)热带风暴,1980年7月7日17时中心位于16.1°N、134.6°E,近中心最大风速25m·s-¹,中心最低气压993hPa。这是一个正在发展加强中的云型结构。当台风处在减弱阶段,其云型比较散乱。概而言之,其根据主要是眼区、密蔽云区和螺旋云带。眼区如果有小而圆且黑的眼区①,不管其范围大小,都是强台风,近中心最大风速一般都在50m·s-'以上,中心最低带风暴(国外没有命名)7月20日20时IR云图,当时热带风暴中心位于20.2°N、110.6°E,中心最低气压996hPa,即将在雷州半岛登陆。

判断台风强度的基本方法 台风大多数发生在什么纬度

台风

处于减弱消散阶段的台风和热带风暴,一般都具有这种特征。有时密蔽云区不甚明显,但外围螺旋云带十分清楚,如图4-13所示。实际上已经达到热带风暴强度,其中心约在12.3°N、126.8°E,可以判断近中心最大风速18m·s¹,中心最低气压约1000hPa。气压都在950hPa以下。如果眼区较大,黑区明显,也是一个较强的台风,近中心最大风速大约45~55m·s-¹,中心最低气压约在965~950hPa之间。密蔽云区和螺旋云带如果具有对流发展很强的密蔽云区外围有明显的螺旋云带,虽然没有眼区,实际也可判断是达到台风强度,其中心最大风速一般达33~36m·s-'。

中心最低气压一般可达980~975hPa之间。如果只有较明显的密蔽云区,外围略呈螺旋状,但不明显,或者是有很明显的螺旋云区,但密蔽云区不明显,一般可以判断是一个热带风暴或强热带风暴。这种定性判断比较方便,如果具有较丰富的卫星云图的应用经验,一般都能做出比较准而有效的判断,只要勇于实践,努力学习,善于钻研,一般都能做到。目前用在业务预报工作中,除了各种增强或分层显示之外,还有数字化显示,其分辨率由原来的8km提高到2km,因而准确性更高。结合数字显示对强度进行分析,定会有更好效果。

1972年,Dvorak提出了一个据卫星云图特征判断热带气旋强度的方法,并且用一组电码,每天通过气象通讯线路发送给各个国家和地区,这个方法还把强度分析结果和未来的台风强度预报结合起来。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在大洋上,发展比较强,台风中心密蔽云区强,眼又清晰,外围螺旋云带也很明显,这时用Dvorak方法确定的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速应该是比较准确的。然而对靠近我国近海区台风结构不是十分典型的情况下,用Dvorak方法确定的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速,与中央气象台确定的台风中心最大风速误差比较,差值较大,尤其是9012、9009两个台风中心反映十分明显,这两个台风都是登陆我国,而且是影响较大的台风。

用Dvorak确定的强度(中心最大风速)只是达到热带风暴强度的最低标准(18~20m·s-'),显然,如据其强度预报将造成重大的预报失误。1988年以前,台风中心强度的确定,主要是根据美国关岛台风联合警报中心,进行飞行探测获得,一般比较可靠。加上自1960年4月1日起气象卫星云图投入到台风业务预报中的应用(我国是从1970年6月26日建立第一个气象卫星云图接收站之后开始应用),因而以飞机探测资料为主,结合云图特征进行分析,其强度的确定比较客观,也比较准确。自从1989年停止飞机探测台风之后,台风强度主要是根据气象卫星云图上的台风云型确定。

我国有许多这方面的总结可供应用参考.前面介绍的应用台风云型特征确定台风中心强度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虽然是定性的,但有较好的使用价值,因此,在实际业务预报中可以将收到的Dvorak分析结果与自己的分析判断进行综合,同时还可以利用近年来投入业务预报应用的数值化显示资料加以补充,就能取得较好效果。对于发生在近海区的,或进入到近海区的台风或热带风暴,还可以参考应用中央气象台研制的一套用云图判断台风强度的方法,这个方法主要考虑台风云型结构的三个特征数:环流中心特征数,云带的带状特征数,中心强对流云区特征数。

环流中心特征数根据台风云型环流中心与密蔽云区的相对位置来确定。环流中心在密蔽云区外部,特征数0.5;环流中心在密蔽云区边缘,特征数1.0;环流中心在密蔽云区内部,特征数给出环流中心的不同种类。当环流中心有眼区时,则根据眼区的形状来确定。无规则大眼,特征数2.0;圆形大眼(眼区直径为60km或以上),特征数2.5;圆形小眼(眼区直径小于60km),特征数3.0;清晰的小圆眼,特征数4.0.

台风大多数发生在什么纬度

台风大多数发生在南北纬度的5°~20°之间。

台风的形成和活动主要受到地球自转、海洋温度、大气环流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纬度方面,台风主要发生在北纬5°至25°之间,尤其是北纬10°至20°之间的区域,占据了总数的65%。这个纬度范围有利于形成台风的旋转运动,因为地球自转的作用使得空气在低纬度地区更容易形成逆时针旋转的气流。

此外,台风的生成还需要其他条件,如广阔的海面和一定的海水深度,以提供充足的能量。台风的形成源地主要在台湾省和菲律宾以东,东经160度以西的广阔洋面上,其平均纬度随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变化而变。

综上所述,台风的发生纬度主要集中在南北纬度的5°~20°之间,尤其是北纬10°至20°的区域。

猜你喜欢

热点推荐

你可能感兴趣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