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生态学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2024-04-18 来源:天气网

导语:生态学的一般规律有哪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生态学研究的话题之一,并且通过对各种生态系统的观察和实验,科学家们发现,生态系统表现出惊人的稳定性,即使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接下来就一起去看看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吧!

生态学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生态学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农业

生态学的一般规律对于掌握森林环境学,做好环境保护工作,促进工农业生产,搞好各项建设及完成各种大型工程任务都具有指导意义。生态学的一般规律可归纳为:

(一)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规律

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和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具有和谐协调关系,是构成生态系统或生物群落的基础。这种协调关系主要分为两类:

1.普遍的依存与制约关系,亦称“物物相关规律”。有相同生理生态特征的生物,占据与之相适应的小生境,构成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系统中不仅同种生物,而且异种生物即系统内不同种生物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不同群落或系统之间,也同样存在相互依存和制约的关系,也可以说是彼此影响。这种影响有的是直接的,有的是间接的,有的是立即表现出来的,有的则需滞后一段时间再表现出来。总之,生物间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的关系,无论是在动物、植物、微生物中,或在它们之间,都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在生产建设中,特别是排放废弃物、施用化肥农药、采伐森林、开垦荒地、猎捕动物、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及其他重要建设项目时,务必注意调查研究,注意诸事物间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统筹兼顾,通盘考虑,做出科学、合理、不破坏环境的部署和安排。

2.通过“食物”而相互联系与制约的协调关系,亦称“相生相克规律”。具体的形式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每种生物在食物链和食物网中都占有一定位置,并有特定的作用。各生物种之间相互依赖、彼此制约、协同进化。被捕食者为捕食者提供生存条件,又为捕食者所控制,而捕食者同时也受制于被食者,彼此相生相克,使整个系统处于协调状态,成为一体。或者说,系统中各种生物个体都保持一定数量,它们的大小、数量都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生物间的相生相克作用,使生物保持数量上的相对稳定,这是生态平衡的重要方面。

(二)物质循环与再生规律

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微生物和非生物成分,借助能流,不断从自然界摄入物质并合成新物质,另一方面又随时分解成为原来的简单物质(即所谓“再生”),重新被植物吸收,进行着不停的物质循环。因此,要严禁有毒物质进入生态系统,以免有毒物质经过多次循环后富集到危害人类的程度。由于流经自然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是单向的,不可逆的,也是无法回收利用的,为充分利用能量,必须设计出能量利用率高的人工系统或半人工系统,这在农林业生产中是有实际意义的。

(三)物质输入与输出动态平衡规律

物质输入与输出平衡又称协调稳定规律。它涉及生物、环境和生态系统三个方面。一个不受人类干扰的生态系统,生物与环境间的输入与输出是相互对立的,生物个体进行输入时,环境必然进行输出,反之亦然。

生物体一方面从周围环境摄取物质,另一方面又向环境排放物质,以补偿环境损失。对于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无论对生物、对环境、对生态系统,物质输入与输出总是相平衡的。当生物体的输入不足时,例如农田肥料不足,农作物生长就不好,产量下降。同样,如果输入污染物,如重金属、难降解的农药及塑料等,生物吸收虽然少,暂时看不出影响,但它也会因积累而危害农作物。

另外,对环境而言,如果营养物质输入过多环境自身吸收不了,就会打破原来输入输出的平衡,出现富营养化现象,最终势必破坏原来的生态系统。

生态学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环境

(四)相互适应与补偿的协同进化规律

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作用与反作用过程。生物给环境以影响,反过来环境也会影响生物。例如:最初生长在岩石表面的地衣,由于没有土壤可供着“根”,获得的水分和营养元素就十分少。但是地衣生长过程中的分泌物和地衣残体的分解,不但把水和营养元素归还给环境,而且还生成不同性质的物质,促进了岩石风化。这样,环境保存水分的能力增强,可提供的营养元素也多了,为高一级植物苔藓生长创造了条件。如此下去,以后在这一环境中便逐渐出现了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这就是生物与环境相互适应和补偿的结果,形成了协同进化。协同进化规律使生物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发展,而环境由光秃秃的岩石,向有相当厚度的土壤变化,并向适于高等植物和各种动物生存的环境演变。如果因某种原因破坏了生物与环境相互适应与补偿的关系,例如某种生物过度繁殖,环境就会因物质供应不及而造成生物的饥饿死亡,反之亦然。

(五)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

生态系统中,生物赖以生存的各种环境资源在质量、数量、空间和时间等方面,都有其一定的限度,不能无限制地供给,因而其生物生产力通常都有一个大致的上限,也因此,每个生态系统都有对任何外来干扰的一定的忍耐极限。当外来干扰超过此极限时,生态系统就会被损伤、破坏,甚至瓦解。所以,放牧不能超过草场承载量;采伐森林、捕鱼、狩猎、采集药材等都不应超过使资源永续利用的产量;保护某一物种就必须有足够供它生存和繁殖的空间。

以上讨论的五条生态学规律,也是生态平衡的基础。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以及生态平衡,与人类当今面临的人口、食物、能源、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五大环境问题紧密相关。

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生态位原理。指的是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地位和角色,每个物种都有其独特的生态位,这有助于维持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食物链原理。描述了能量和物质在生态系统中的传递过程,强调了食物链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

生态平衡原理。指的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处于稳定状态,其中所有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因素相互协调、制约,保持相对恒定的状态。

生物多样性原理。强调生命形式的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稳定和健康的重要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重要原理,如循环再生、共生共存、协调发展等,强调了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以及生态系统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依赖和平衡。这些原理共同构成了生态学的基础,为理解生态系统的工作机制以及如何管理和保护生态系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

猜你喜欢

热点推荐

你可能感兴趣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