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多城人口增量“断崖式”放缓 城市人口增量放缓是为何

2023-03-30 来源:天气网

天气网讯,在以前,多数人都想往大城市里走,因为大城市发展机会比较多,尤其对于大学生来说,更是对大城市有着无尽的向往,所以这就导致大城市人口会不断增多。不过,据最新数据显示,多城人口增量“断崖式”放缓!那么,城市人口增量放缓是为何?一起来了解。

多城人口增量“断崖式”放缓

多城人口增量“断崖式”放缓 城市人口增量放缓是为何

多城人口增量放缓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西安市2020年人口总量达1295.29万人,比2010年增加448.51万人,增幅52.97%。也就是说,从2010年到2020年,西安常住人口年均增长近45万人。2021年,西安常住人口增长21.01万人,2022年增量几乎减半。

不只西安,成都、郑州、杭州等中心城市下滑也明显。郑州和杭州“七人普”相较“六人普”分别增加397.41万和323.56万。在这10年间,年均增长都在30万人以上。但是,去年郑州和杭州分别增加8.6万和17.2万人,增量均下降约3成。

成都去年的人口增幅下滑最大。3月27日,成都市统计局发布《关于2022年成都市主要人口数据的公告》(下称《公告》),《公告》显示,2022年末,成都市常住人口为2126.8万人,比2021年增加7.6万人,增长0.4%。

在过去10多年,成都人口急剧膨胀,“七人普”相比“六人普”常住人口增加581.89万人,年均增长约58万,2021年成都常住人口增加了24.5万人,2022年的增数竟然下降到10万人以下。

根据成都市统计年鉴发现,除了2022年,进入新世纪以来的20多年,成都仅2007年人口增长在10万人以下,当年成都常住人口1257.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9.4万人。也就是说,2022年成都人口增长是本世纪以来最低。

人口增长放缓的情形在大城市中普遍存在。根据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等主要中心城市的人口数据,在已经公布人口数据的15个城市中,仅有合肥和兰州的人口增量有所增长,2021年合肥和兰州分别增长9.6万和1.25万人,2022年分别增长16.9万和3.1万人。

截至目前,杭州、郑州、西安和南昌人口增长超过10万人,南京、苏州、宁波和厦门等东部沿海城市增长仅几万人。4个直辖市中仅重庆增长了0.91万人,其余皆负增长。相比较来看,重庆“七人普”比“六人普”增加了320.8万人,年均增长32万人。

城市人口增量放缓是为何

多城人口增量“断崖式”放缓 城市人口增量放缓是为何

人口负增长

上海市人口学会会长、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原院长丁金宏表示,大城市人口增长放缓大背景是人口进入低增长或者负增长,当然中西部省会城市对周边的影响力还是比较大,这种情况下很难说不受去年疫情的影响。因此,去年大城市人口增长放缓的原因应该是疫情短期因素和生育率走低的长期因素导致的。

国家统计局年初公布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国人口141175万人,较上年末减少85万人。中国人口自1962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另外,截至目前,从已经公布去年人口的数据25个省份来看,18个省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

人口负增长的原因与影响

我国人口负增长,主要是受到人口出生率下降与老龄化程度上升两个因素所导致。

从全球角度出发,以日本、韩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为例,当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随着人均GDP的上升、人均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必然会导致生育意愿的下降。根据国泰君安证券研究的数据称,经济发展水平和总和生育率负相关。同时,第一财经根据《中国人口普查年鉴-2020》数据制作,可知中国人平均初婚年龄也呈现上升趋势。

从中国国情出发,随着经济发展、医疗水平提升,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已从2020年的77.93岁,提高到了78.2岁。随着人均预期寿命的上升,老年人口比例也随之加重。此外,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决定》中指出,我国计划生育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1971年到本世纪初,我国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全面推行计划生育,少生4亿多人,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然而,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惯性较大,目前开放“二孩”、“三孩”政策效果并不明显,人口出生率从2015年的12.07%也下降到了今年的6.77%。

人口负增长将对经济发展带来一定挑战。首先,它会对潜在市场需求,包括内需消费产生一定消极影响。未来赡养老人压力增大,会减少可支配收入,从而降低消费欲望。其次,未来年轻劳动力将会减少,相当用工成本会进一步提升,相关产业也会因此受到影响。根据联合国对中国人口的数据预测可知,到2050年我国年轻劳动力人口将大幅度减少。商贸餐饮、运输通信、文教卫生、纺织服装业等都会受到冲击。最后,经济发展需要人口,若人口负增长持续存在,不利于我国长期经济发展。人口老龄化会可能会加大财政压力,如医疗健康、养老保险等公共支持。2010年我国对养老保险基金补助仅占一般公共预算的2.1%,到2021年已经提到至4%。

猜你喜欢

热点推荐

你可能感兴趣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