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殿宇规模宏大,飞檐相啄,如今巳荡然无存,仅保留下三座经幢,分别建于唐会昌二年(842年),四年(844年),咸通六年(863年)。最初的形式是竿柱上饰以种种丝帛,“籍表麾群生,制魔众,而于佛前建立.现在从敦煌唐代壁画中可以看到它的形象。后来易木为石,并吸收了某些楼阁式塔的形式,这种经幢至少在唐中期巳虫出现。天恩寺会昌年间建的两座经幢,体现了早期石幢的型制。两幢制作大同小异,由须弥座。幢身和仰覆莲,宝珠等组成。幢身瘦高,八角形,上刻佛顶尊肚陀罗尼经,体量较小,没有仿木构楼阁式塔的构件。其中会昌二年经幢,流云托座雕刻形象生动,会吕四年幢座上的武士像,作肩扛幢身状,威武传神,观音像和礼佛图刻划也很细致。三座经幢中,以咸通六年造的一座雕刻最为精美。经幢下部用二层重叠的须弥基座,座身镑刻“九山八海”,束腰浮雕蟠龙,体态矫健,仰莲承托幢身,周绕勾栏。幢身作八边形,分上,下两层,上层刻尊胜陀罗尼经,下层浮雕佛经故事,幢身上覆垂璎宝盖,叠以仿木构建筑的腰枯,雕凿斗拱,出檐深远,翼角起翘,勾头滴水,忠实地体现了唐代木构建筑特色。层盖之上有仰莲.流云石和宝珠等。这座经幢用双层须弥座。双层幢身和仿木构屋檐,较会昌两幢显得层次丰富,轮廓线富有变化,同时保存了部分仿唐木构建筑的构件,尤为可贵.天恩寺经幢的遗存、无疑是研究南方唐代建筑极为难得的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