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全球土地资源概述 土地的自然特性

2024-05-21 来源:天气网

导语:土地资源作为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众多功能,而且在全球范围内,土地资源分布广泛,但受到气候、地形、土壤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数量、质量和利用方式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接下来就一起去看看全球土地资源概述和土地的自然特性吧!

全球土地资源概述

全球土地资源概述 土地的自然特性

土地

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公里,70%以上为广阔的海洋所覆盖,陆地只占29%,总面积不到1.5亿平方公里。陆地本身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态系统,按植被类型对陆地进行的分类表明,陆地上20%是沙漠和干旱地区,20%为冰川、永久冻土和苔原占据,20%是不宜开垦的山地;在其余40%的土地中,还有10%的土地因土质不好,任何作物都不能生长,也就是说,全球陆地只有30%左右可以耕种。并且,在可以耕种的土地中大约只有一半是实际耕种的,其余大部分是牧场、草原和森林。

据1989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生产年鉴(第43期),扣除南极洲大陆冰盖和内陆主要水域面积,全球土地总面积为1306925万公顷,约占地球总面积的1/4.如表11-2所示,全球土地面积中,耕地和多年生作物土地占11.29%,永久性草地和牧场占24.58%,森林和林地占30.98%。其它土地占33.15%,包括未被使用而具有生产潜力的土地、建筑用地、荒地和交通用地等。在全球土地利用构成中,农业、林业、牧业与其它用地之比大体为11∶31∶25∶33.农林牧业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2/3.其中林业用地比重最高,农业用地比重最低。

最近组织的世界荒原编目发现,陆地1/3以上的地区无人居住、没有公路或其它文明迹象。510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大陆总面积34%的地区仍是片片荒原(SierreClub,1987),其中,42%左右的荒原在南极洲和北极冻土带,另外有20%主要在沙漠地区,其余的大部分在山脉地带、热带森林内以及其它诸如此类的地区。

一、耕地和多年生作物土地

1988年全球耕地和多年生作物土地147543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1.29%,其中耕地137341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51%。在耕地中,灌溉农田约22867万公顷,仅占16.65%。就地区分布而言,耕地占全球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亚洲30.64%,欧洲和苏联25.76%,北美和中美19.45%,非洲为12.23%,南美8.45%和大洋洲3.47%。从耕地占土地面积的比重来看,最高的仍是亚洲15.71%,依次为欧洲和苏联13.46%,北美和中美12.53%,南美6.62%,非洲2.67%和大洋洲5.66%。

若以人均耕地来看,全球平均为0.27公顷(约4亩),最高是大洋洲1.85公顷(澳大利亚为2.86公顷,依次是北美和中美0.64公顷(北美的美国和加拿大为0.86公顷),欧洲和苏联0.45公顷(苏联为0.80公顷),南美0.41公顷,非洲0.28和亚洲0.14公顷,与上述格局相比有较大改观。正是由于亚洲的人多地少,灌溉农业才十分发达,全球3/5以上的灌溉农田集中在亚洲,全球灌溉农田只占耕地的1/6.亚洲则高达1/3.

尽管非洲在全球平均水平,但多是半干旱、干旱地区,除个别国家外,整体灌溉程度很低,灌溉农田只占耕地的6.64%,仍是全球人口与耕地形势最为严峻的地区,与此相反,人少地多的大洋洲、北美和欧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尽管生活水平较高,但仍有较多的粮食供给世界市场。

二、草地和放牧地

草地是为自由放牧的牲畜和野生动物提供饲料的地域。现有最完整的草地资料是由联合国粮农组织按照植被类型整理编制。世界草地的总面积估计有67亿公顷,约占陆地面积的1/2.它是由31.7亿公顷永久性放牧地、13.7亿公顷疏林地和21.7亿公顷沙漠、冻原和灌木地等其它类型土地相加而成的。草地为全球牧业生产提供的面积过半,但地域差别很大。

非洲和大洋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大约有3/4的土地是草地,绝大多数是干旱和半干旱土地;南美、北美、中美和亚洲约有一半是草地;欧洲和苏联的草地面积低于40%,永久性牧地、疏林和混有禾草草地的湿润荒地是其主要的牧场。三、森林和林地据《世界资源1988—1989》,全球郁闭林面积有28亿公顷,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21%,其它木本植被面积包括热带稀疏林地和热带森林休闲地1.7亿公顷,全世界森林和林地总面积约45亿公顷,约占陆地面积的34%。

就地区分布而言,全球郁闭林的43%分布在热带,57%分布于温带地区。苏联(7.92亿公顷)、巴西(3.57亿公顷)、加拿大(2.64亿公顷)、和美国(1.95亿公顷)4个国家拥有全世界郁闭林的58%,而整个欧洲只有1.45亿公顷郁闭林,仅占全世界的5%。郁闭林的62%是阔叶林,38%为针叶林,发达国家拥有全球针叶林的90%以上,75%的阔叶林则分布在发展中国家。

全球土地资源概述 土地的自然特性

土地

土地的自然特性

土地的自然特性包括: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质量的差异性(多样性)、土地永续利用的相对性(土地功能的永久性)等。

1、土地面积的有限性。土地是自然的产物,人类不能创造土地。广义土地的总面积,在地球形成后,就由地球表面积所决定。人类虽然能移山填海,扩展陆地;或围湖造田,增加耕地,但这仅仅是土地用途的转换,并没有增加土地面积。

2、土地位置的固定性。土地最大的自然特性是地理位置的固定性,即土地位置不能互换,不能搬动。人们通常可以搬运一切物品,房屋及其它建筑物虽然移动困难,但可拆迁重建。只有土地固定在地壳上,占有一定的空间位置,无法搬动。这一特性决定了土地的有用性和适用性随着土地位置的不同而有着较大的变化,这就要求人们必须因地制宜地利用土地;同时,这一特性也决定了土地市场是一种不完全的市场,即不是实物交易意义上的市场,而只是土地产权流动的市场。

3、土地质量的差异性(多样性)。不同地域,由于地理位置及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不仅使土地构成的诸要素(如土壤、气候、水文、地貌、植被、岩石)的自然性状不同,而且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不同,从而使土地的结构和功能各异,最终表现在土地质量的差异上。

4、土地永续利用的相对性(土地功能的永久性)。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只要处理得当,土地就会不断改良。”在合理使用和保护的条件下,农用土地的肥力可以不断提高,非农用土地可以反复利用,永无尽期。土地的这一自然特性,为人类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提出了客观的要求与可能。土地是一种非消耗性资源,它不会随着人们的使用而消失,相对于消耗性资源而言,土地资源在利用上具有永续性。土地利用的永续性具有两层含义:第一,作为自然的产物,它与地球共存亡,具有永不消失性;第二,作为人类的活动场所和生产资料,可以永续利用。其它的生产资料或物品,在产生过程或使用过程中,会转变成另一种资料、物品,或逐渐陈旧、磨损,失去使用价值而报废。土地则不然,只要人们在使用或利用过程中注意保护它,是可以年复一年地永远使用下去的。但是,土地的这种永续利用性是相对的。只有在利用过程中维持了土地的功能,才能实现永续利用。

猜你喜欢

热点推荐

你可能感兴趣

相关资讯